若悠这几个月也很忙,在云城里,带着之前一直给她做工的那些妇孺,不停的做鞋做衣服,织粗布,纺棉纱,炮制药材,往前线送。还接收了大量前线运回来的伤兵,专门在城外买了十几个大院子,安置伤员,都是她收容的十岁往上的乞我们在照顾。这些半大孩子干不了生活,不顶个大人使,但是照看伤员,换个药喂个水的,他们完人可以胜任。对于这些伤员,若悠有空就会过去探望,她的出现,代表的意义还是不一样的。特别是羽林卫的伤兵,面对她的时候,都特别激动。看得出来,慕容瑾一在他们心目中很有威信。若悠也会偷偷在他们的饮水里放些解毒的药丸,能预防伤口感染的。还会在井水里倒上些带有灵力的水。助他们恢复。能帮多少帮多少吧。
燕王不在家,成年的儿子也都带走了。府里就剩下老五老六,不顶事儿。卢夫人管着家事,外务都是管家应付,燕王走时交代过管家,遇到不能决之事,问世子妃。所以,若悠还得管着一半王府的外务。明知道王爷不在,还找上门的,其实也都不是大事政事,都是俗务。管家大部分都能处理,问她也是走个形式,表示一下恭敬罢了。
老夫人年纪大了,身体原本是很好的。只是战事一起,先是宝贝大孙子上战场,然后又是年近半百的儿子上战场,老太太担心的吃不香睡不着,眼见着身体就弱了,不用装病,这回倒是真的病了。关键时间,老太太还特别要强,硬撑着不倒下。若悠怕她熬不住,每天亲自带着人下厨换着样儿的给熬汤,用的是她空间里存着的灵泉水。
三夫人自从战事开打,又缩回她的小院子去,不出院门了。这一次还加上了大小姐淮叶。两兵开仗,她的婚约算是黄了,连带着她的名声也受了损伤。和平相处了几十的燕赵二王,在她订亲之后就开仗,免不了会有人讲究她。也不用备嫁了,把自己关在闺房里,天天的看书,伤春悲秋。这事儿也没法劝啊,若悠也不想劝她,当初婚事本就是她们自己求来的,那什么后果都得自己受着。
八月十五,该是团圆的节日。
老夫人进了八月就不怎么吃得下饭,天天等着盼着儿孙的消息,要不是有若悠的汤吊着,身体早垮了。卢夫人、张夫人嘴上不说,也能看得出来,是盼着的,都有儿子被王爷带在身边呢。那可是战场,谁能保证帅帐里就绝对的安全呢?
若悠她挺着急的,每天传回来的消息都不太好,战事一直在僵持着,打到云城脚下了,北地军打出血性了,以前多少还想着能尽量少损伤,现在是不计后果也要阻止赵军打到云城。每天送回来的伤兵越来越多,听说路上的更多,死的,重伤不能移动的还要多。战争的残酷就是这么血淋淋的。
北地进了八月,天气是一天降一个台阶,中秋的时候,夜里都下霜了。这就是晚上的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了。
林炀已经带着护卫队回到云城了。前方战事吃紧,他们也不能歇着,若悠就安排他们一趟一趟的往前线运送物资。棉衣棉被,厚帐篷,药材。哪怕是送几车板蓝根去,水是不缺的,晚上一人能喝一晚热的药汤子,至少能防着别感冒了。还有最重要的粮食,秋粮已经收获了,今年雨水少,麦子水稻的收成不太好,按老农的说法,只有丰年的七成。耐旱的玉米高梁收成就还可以,不处丰收,也到了正常的标准。前一年开出来的几十万亩地,算是救了命,粮食源源不断的往前线运,顿顿玉米饼子管够,再一人一碗烫嘴的萝卜白菜土豆汤,将士们就有力气对敌。
持久战,打的就是后勤补给。到了这时候,你再有奇谋密技都不好用了。士兵吃不饱,穿不暖,没有力气,还打什么打。
赵军显然没有燕军的福气。赵地富裕,却没富到士兵身上。贺鸣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外面天寒地冻的,将士都还穿着单衣,粮晌更是想都别想,一次能给运十天的粮,一个月来一次,那可不就得一天的粮分三天吃嘛。这就样儿,还打啥仗!
不想停也得停,不想撤也得撤了!